新闻资讯   News
联系我们   Contact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医学资讯

援外医疗 大爱无疆

2018/10/13 11:36:13      点击:
自1963年首次派遣援外医疗队以来,截至2017年9月,中国先后向69个发展中国家派遣援外医疗队,累计派出医疗队员2.5万人次,治疗患者2.8亿人次。援外医务人员无私奉献,维护受援国人民健康、促进受援国卫生事业发展,谱写了无数动人故事。


  “中国医生是拯救生命的天使”


  本报赴几内亚特派记者 李志伟


  今年是中国政府向几内亚派遣医疗队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医疗队帮助几内亚人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谱写了无数中非友好故事。


  提起中国医疗队,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无人不晓。“中国医生是拯救生命的天使。”科纳克里市民这样说。中国第二十六批援几内亚医疗队在科纳克里已经工作了一年多。医疗队队长李晓北介绍,2017年7月12日,北京朝阳医院组成了19人的医疗队,赴科纳克里开展为期18个月的医疗援助。


  位于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自身医疗条件较差。医疗队成员、骨科专家杨铁军是第二次来到这里。


  再次来到几内亚,他深有感触。10多年前,几内亚经济发展比现在要落后许多,停电、停水的事情时有发生。“现在,几内亚通过与中国合作,修建了公路、水电站,整个城市的面貌跟以前大不一样。只有社会发展水平提高了,人民医疗卫生水平才能得到根本改善。我们现在工作的中几友好医院也是全部由中国援建,已正常运行5年多,拥有当地领先的硬件设施,在当地老百姓口中很有声望。” 


  中国医生在当地创造了许多项第一。来自几内亚偏远山区的凯塔·卡里姆患有巨大肺囊肿,急需开胸切除,曾辗转多家医院医治无果。由于几内亚国内无法完成开胸手术,以往这样的患者都只能前往法国或者摩洛哥进行治疗。但是卡里姆一家非常贫困,支付不起出国治疗的费用,病情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地拖了下来。


  这时,卡里姆的家人想到了中国医生,他们找到了医疗队副队长、胸外科专家王洋。看到病情每况愈下的卡里姆,王洋深知,如果不抓紧手术,患者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在没有完备的手术器械、没有血气分析、没有纤维支气管镜和麻醉镇痛药,手术操作中还遭遇了两次停电的情况下,李晓北与王洋等专家一起设计手术安排,克服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实施了“右开胸巨大肺囊肿切除术”。这是中几友好医院自建院以来的首例开胸手术,也是科纳克里乃至几内亚全国的首例开胸手术。当地医护人员向中国医生伸出大拇指,将中国医生称为“创造奇迹的人”。


  事实上,中国医疗队遍布整个非洲,每个医疗队都本着大爱无疆的精神,相互协作、救死扶伤。去年12月21日下午,李晓北正在会议室与几方医务人员商讨着筹备医学论坛的事宜。突然,一个陌生的异国号码来电,焦急的声音从电话另一端传来:“我是中国第十九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队长梁力晖。我们这里有一名患者今天凌晨突发昏迷,生命垂危,考虑脑出血,可能需要进行脑室引流术,但是我们医疗队没有配备神经外科医生。听说你们有专家,能否过来帮帮我们?”


  “没问题,我们全力配合。”李晓北快步走出会议室,立刻联系了队内几名专家。几塞两国首都相距300多公里,交通环境恶劣,驾车需要六七个小时,还不包括通过边防关卡以及诸多检查站的时间。医疗队队员用最快时间赶到塞拉利昂,并成功进行了手术。此时墙上的时钟指向深夜两点,距离援几医疗队接到紧急电话尚不足12小时。


  手术刀虽轻,但承载的是患者的信任与生命之重。中国医疗队在当地极其简陋的医疗条件下,一次又一次成功挽救患者的生命,正是对“医道无界,大爱无疆”精神的最好诠释。在救死扶伤的同时,中国援几医疗队还通过各种培训提高几内亚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给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李晓北在中几友好医院提出了 “一对一导师”的培训模式,为实现“精准援非”打下坚实基础,赢得了几内亚总统孔戴和几内亚卫生部以及医院方面的高度认可。


  中国医疗队五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书写了一篇又一篇大爱无疆的友好故事。“作为援外医生,我们在异国磨砺青春、撰写人生,忠实履行援外医生的职责与义务”。李晓北说,“我们希望把赤诚的爱留在非洲,留给几内亚人民。” 


  “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本报赴圭亚那特派记者 朱东君 陈效卫


  早上8时多,阿什比拄着双拐来到圭亚那最大的公立医院乔治敦公立医院的针灸科门口,等待中国医生袁慧为他施针治疗。阿什比身材瘦削,露出的左腿更是细瘦得惊人。“他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导致腿部肌肉萎缩。”袁慧一边为他治疗,一边向记者解释:“针灸可以缓解疼痛。”


  提到手术,阿什比无奈地告诉记者:“这里医疗资源有限,在公立医院做手术需要排很久的队;去私立医院,又无力支付高昂的手术费。”阿什比接受针灸治疗已有5年时间,他感激地说:“针灸的效果很好。”据袁慧介绍,当地病人很认可针灸治疗。她每天上班前,就已有不少患者在诊室外等候。


  袁慧是中国(江苏)第十四批援圭亚那医疗队的成员,她和其他15名成员今年6月来到圭亚那,分驻在首都乔治敦和第二大城市林登,开展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工作。


  张标是乔治敦公立医院普外科驻点医生,初来这里工作时,经常看见一位满面愁容的病患家属。这位家属的妻子迪娅尔患有晚期胰腺癌,排不上队做手术,天天被疼痛折磨。张标想到,可以通过向内脏感觉神经注射无水酒精,达到缓解病人疼痛的效果。


  “要把无水酒精注入神经,需要用很细的针。迪娅尔穿刺注射部位在全身最大的两根血管主动脉和腔静脉两侧,由于肿瘤生长,神经很不好找。一旦把酒精打入血里,就会危及病人生命。”张标对记者说。乔治敦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简陋,从来没有做过这项手术。张标凭借着专业判断,细心谨慎,顺利完成注射。完成注射后,他的工作服已经被汗水全部湿透。


  第二天查房时,迪娅尔的疼痛已明显减轻。张标的助手莫狄拉尔激动地说:“我们以前从没有做过这样的手术,没想到效果这么好。谢谢你!希望中国医生继续帮助我们!”


  年轻的医生安赫利塔也跟中国医生学到了很多。给予她指导的,是医生陈望。陈望在国内主要从事CT诊断工作。今年7月,乔治敦公立医院开始启用首台CT机,并就此成立了影像科。“由于这里的医生缺乏CT相关技术和诊断实践经验,我也就承担起带教职责。”陈望说。


  从1993年派出第一批援圭医疗队至今,中国医生已累计有199人次在圭亚那完成医疗任务,并参与到当地各类国家级医学教育项目和临床带教工作中。先后有77名中国医生获得过圭亚那政府颁发的奖章、荣誉证书等。中国医生的到来填补了圭亚那医学空白,提高了当地卫生医疗水平。


  第十四批援圭医疗队队长沈建松告诉记者,由于公立医院待遇较差,圭亚那不少优秀医生都在私立医院甚至国外工作。驻扎在公立医院的中国医生为提高当地公共医疗水平做出很大贡献。“我们的目标是帮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沈建松说。 


  “中国医生,我的朋友!”


  本报赴摩洛哥特派记者 景 玥 黄培昭


  在摩洛哥城市穆罕默迪亚的一所普通民居外,带五星红旗图案的“中国医疗队”蓝底白字标识牌格外引人注目。虽然这里条件简陋,但在当地知名度颇高。在这一带向当地人询问“中国针灸中心”在哪儿,他们会立刻领你来到这里,并对记者说,“中国医生,我的朋友!”


  中国援摩洛哥医疗队穆罕默迪亚分队由三名医生、一名翻译、一名厨师和两名外籍护士组成。在这样一个只有17张病床和几间小诊疗室的小型针灸中心,上午9时许,诊疗室就已没有床位,候诊区也挤满了前来就诊的患者。


  正在候诊的布什拉告诉记者,今年58岁的她一直患有背疼、颈椎疼、腰疼等疾病。在别的医院看过多次,但总没什么效果。她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来到中国医疗队,经过一个疗程的针灸和推拿治疗,病情明显好转。经过半年多的治疗,过去原本抬不起来的右侧胳膊也可以轻松抬起来了。


  像布什拉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记者采访的许多患者都已坚持针灸一年以上。在这里工作了32年的护士穆斯塔法告诉记者,中国医疗队仿佛是一块磁铁,深深吸引着当地民众。不仅如此,首都拉巴特、海滨城市卡萨布兰卡甚至更远的马拉喀什、菲斯等地的摩洛哥民众也来到穆罕默迪亚,就是为了让中国医生给他们看病,“中国医生是摩洛哥人民心中神圣的白衣天使”。


  中国援摩医疗合作已开展40余年,从单纯填补受援国落后空白的医疗资源,到提高受援国医疗水准;从本地治疗到远程医疗……援摩医疗队一直在不断创新医疗援助方法。多位摩洛哥医生在中国医疗队的帮助下学会中医,开起诊所。中国援摩医疗队穆罕默迪亚分队队长胡炳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中国驻摩洛哥大使李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援摩医疗合作有较大社会影响力,也是增进民间友谊的重要手段,两国都从中得到启发和受益。目前,两国医疗卫生合作处于新的历史节点,医疗队应积极探索两国医疗合作的新模式,提升合作水平,例如探索建立辐射非洲的高水平的中医诊疗和培训中心;充分发挥网络通信技术在远程诊疗中的作用,优化人才布局等。


  “感谢中国医疗队”


  本报赴尼泊尔特派记者 苑基荣


  达瓦莫德来自尼泊尔一个偏远的小山村,10年前不慎将腰扭伤,此后记不清看了多少医生,但治疗效果一直不好。中国医疗队到来后,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接受了针灸治疗,3个月后,他终于直起了腰。他激动地告诉记者:“感谢中国医疗队,感谢中国人民!”


  这是中国(河北)第十一批援尼医疗队驻地B.P.柯伊拉腊纪念肿瘤医院中医诊室的寻常一幕。9月20日是尼泊尔假期,整个医院空荡荡,只有中医诊室除外。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诊室里来了10多位病人。医疗队队长李潇告诉本报记者,这是中医诊室的常态。中医诊室是该医院每天最早开门接诊、也是假期经常接诊的诊室。


  今年2月,该医疗队抵达尼泊尔,进行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工作。医疗队共17人,涉及10余个科室。截至目前,他们在驻地医院接诊人数超过4000人次,手术超过400多台次。


  有一次,尼泊尔医生先期诊断出一位病人患有17—18厘米大的卵巢肿瘤,但开刀后发现卵巢两侧正常,但子宫如孕期6个月大小。当地医生马上找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妇科医生于雪蕊。这时再用仪器诊断已经来不及,于雪蕊只能凭经验手摸诊断,最后诊断出患者子宫内有两个恶性肿瘤。手术最终获得成功,病人也恢复得非常好。于雪蕊已经成为妇科手术的台柱子,目前一半以上手术都由她完成。


  医疗队队员还为医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医生贾志宇在B.P.柯伊拉腊纪念肿瘤医院做了多例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颏下动脉岛状瓣修复腭部缺损、前臂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缺损等手术,均为该院首例。河北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医生王颖开展了首例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同时还把可视化临床麻醉理念带入了尼泊尔。


  医疗队的生活十分艰苦。驻地气候闷热潮湿,蛇蚁出没十分常见,停电更是家常便饭。但是,他们的辛勤付出赢得了当地民众的尊敬和支持。


  B.P.柯伊拉腊纪念肿瘤医院副院长尼尔曼对本报记者说:“这所医院是中国政府援建的,迄今为止该院已见证了11批中国医疗队。在中国医生的帮助下,该医院已经成为南亚地区治疗肿瘤最先进的医院。他们塑造了这所医院的声誉。”


  “中国医生为当地带来了希望”


  本报赴柬埔寨特派记者 张志文


  “义诊活动是西哈努克省和江苏省在医疗卫生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更为当地贫困百姓提供了医疗服务,中国医生为当地带来了希望。”谈到5年来中国(江苏)援助柬埔寨医疗队为当地做出的贡献时,柬埔寨西哈努克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维萨的感激之情发自肺腑。


  2015年以来,江苏省连续5次派出赴柬医疗队,仅在西哈努克省就为7900多名患者施医赠药,赢得了当地民众的广泛信赖。


  去年8月,与其他8位同事一起,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卢岱魏首次踏上出国诊疗之路,为200多位患者送去了健康与希望。“虽然我们来的时间很短,但是大家都很想发挥自己的医术为当地做一些事,希望能够改变他们的医疗观念,带动当地医疗水平提高。”在义诊中,医疗队深入柬埔寨乡村,在简陋的环境下,为病人提供力所能及的诊疗服务。


  在西哈努克省波雷诺县牛脚乡,中国医疗队义诊的消息很快传遍当地。当地民众扶老携幼,在医疗队刚刚抵达不久,就在诊所外排起了长队,希望得到中国医生的治疗帮助。在当地卫生院的一间病房内,卢岱魏曾接诊过一位中年女性患者。这名患者在两个月前摔伤手脚,之后经常出现间歇性头疼、头晕等症状。在问诊并得到患者允许后,卢岱魏为她进行针灸治疗,患者的头晕症状得到了缓解。


  不久前,由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的35位医护人员组成的第五批中国(江苏)援外医疗队,先后在金边市、磅士卑省以及西哈努克省三地开展了义诊活动。每当看到患者虔诚地双手合十表达感激之情时,义诊医生们为自己的义诊工作由衷地感到高兴。


  在西哈努克省,医疗队用两天时间为约1400名幼儿和小学生进行了体检诊疗。体检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由于视力检测项目使用的是中国国内通用的视力表,柬埔寨孩子感到十分陌生,于是医生在视力检测之前,总会耐心地给孩子们做“基础教学”,为大家讲解视力表的使用方法。


  在医疗队离开前,西哈努克省副省长潘本为他们颁发感谢状,表彰医疗队赴柬义诊的善举,以及对西哈努克省当地百姓的帮助和对柬中友谊发挥的促进作用。


  版式设计:蔡华伟




 来源: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12日 2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