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心层”的二级医院做好“医疗中心”
■本报记者黄杨子
三级医院体量日益增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托底健康,“守门人”职责逐渐凸显。处于“夹心层”的二级医院如何突破重围,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已成为近年来医疗管理者思考的问题。日前,在首届二级综合性医院转型发展论坛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专家直言:二级医院需要的并非是转型发展,而是调整发展。
应淡化“二级医院”概念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邬惊雷认为,二级医院的服务功能定位长期以来没有太大变化。“一直以来,卢湾区中心医院的核医学、静安区中心医院的肝病和临床药学、杨浦区中心医院的职业病防治、徐汇区中心医院的心律失常诊治等特色学科都名声在外。这些有历史底蕴、文化传承的医院为何在发展中没有受到过多竞争压力?这与内外因都密切相关。”
近年来,三级医院过度“虹吸效应”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暴露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二级医院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空间。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很早就开始控制大型三甲公立医院的规模,截至2017年,区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急诊总量增幅首次超过市级三级医院,就医回流新现象开始出现。有专家提出,从我国就诊现状来看,二级医院在诊疗服务体系中依旧扮演重要角色,尤其在远郊地区。因此,二级医院调整的第一步应淡化“二级医院”概念,强化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的职能和责任,从而在学科设置、团队培育和研究方向中找到新思路。
更偏重于打造医疗中心
2016年,成功救治申花球星登巴巴的普陀区人民医院“火”了一把。不过,靠热点事件并不够,二级医院的影响力还得贯穿学科发展。普陀区人民医院已和同济大学医学院、普陀区卫计委、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进行战略合作签约,目前已挂牌同济大学附属普陀区人民医院(筹)。普陀区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黄德魁介绍,医院首批选择消化内科、妇产科和皮肤科3个科室启动团队派驻式合作方式进行试点,构建“1+3”核心学科、“1+5”重点专科和“X+Y”学科体系,成立骨科腰腿痛、泌尿科结石、普外科胆石症和妇科微创4个联合诊疗部,解决常见病、多发病问题。
卫健委专家认为,同为大学附属医院,在功能上,二级医院应更偏重于打造医疗中心,而三级医院则打造医学中心,“一字之差,体现出医教研目标的差异性。区级医院的首要目标仍是服务区内居民的全生命周期健康保护与管理,在此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再寻求与大学医学院的交流,从中生出好课题、好技术、好项目。”
政府是不可缺少的角色
近年来,不少二级医院在脑卒中、心肌梗死、复合创伤、肿瘤康复等领域做出自己的品牌,如普陀区人民医院打造国家级胸痛中心,与院前120签订协议,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的神经内科团队在核磁共振指导下,为超过黄金治疗时间窗的脑卒中患者实行静脉溶栓治疗;由长宁区中心医院和长宁区同仁医院合并打造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填补了长宁区缺少一家高等级综合性医院的空白。
同仁医院院长马骏说,2013年刚提出创建三级综合医院目标时,教学、科研几乎都是一片空白,短短两年后,医院“脱胎换骨”。据院方统计,从2013年到2017年门诊患者人次持续攀升的情况下,患者单次就医时间(即从门诊挂号到取药)从121分钟下降到57分钟。新同仁的成功案例,或许是许多二级医院的目标。不过马骏也提到,除了医院、医学院,市区级政府的扶持力度与二级医院的发展息息相关。
黄德魁也说出众多二级医院的心声:“前期有条件的输血,才能助力后期自主健康造血。上海卫生管理者已关注到这一问题,我们相信,春天即将来临。”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 上一篇:我国癌症医疗花费年超2200亿 [2019/2/14]
- 下一篇:江苏南京:关注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医保政策情况 [2018/12/3]